基于“学分银行”的区块链微证书制度:要素分析与实施路径
李占军,周亚文,覃川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200)
摘要:针对微时代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在高职院校建立区块链微证书制度的必要性。通过阐述区块链微证书各要素的概念及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辅修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1个或者多个专业,获得微专业证书的方法,并针对“5个微”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学分银行;1+X证书;区块链微证书;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290(2020)0003-0028-06
收稿日期:2019-11-13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技术在高职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277)
作者简介:李占军(1963—),男,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周亚文(1983—),女,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与职业教育教学;覃川(1960—),男,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1+X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是不同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什么学历、哪类职称等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是职教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目前正在研究的重要问题。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证书则是在区块链平台上,为每一个学历证书创建全新的电子证明,学生姓名,基本信息,参与考试时间、考试成绩等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生成一个以区块链哈希①作为编号的独一无二的区块链微证书。学生、用人单位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
研究中我们初步设计,一是把通过微学分、微课程集成的课程门数不多、学分较少的专业称为微专业;微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X个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和新业态的新知识、新技能课程组成的微课程体系。学生可以在修主专业的同时辅修微专业。二是在实施教学时,把这个微专业放到区块链平台上,学生修读区块链微专业获得的证书称为区块链微证书。三是可以将区块链微证书作为取得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学力待遇的有效凭证。
一、建立区块链微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一)顺应微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微时代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以微银行等为支付方式,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证书则是来源于微时代对教育的冲击。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微时代教育强调教学的目标和效率问题,注重将新知识、新技能及时融入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辅修微专业课程,掌握新型、实用、同步快速更新的技术技能,及时解决其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其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养。
对职业院校而言,微证书制度正是顺应微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变革。按照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的“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设计区块链微专业,构建区块链微证书制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手段、育训结合方式等进行改革,顺应微时代发展,使培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1]。
(二)专业内涵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促使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在缩短。企业与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同样在缩短,由此导致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的出现,并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与之相比较,高职院校却存在着专业设置滞后、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快速把握微时代技术更迭、人才技能更新的特征,引导职业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对接新业态、新模式的微课程;开设传播新知识、新技能的微专业,建立区块链微证书制度,能够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乃至专业群的结构优化与内涵发展,同时,也为专业对接岗位,专业群对接岗位群、职业群、产业链开辟同步协调、衔接的渠道,以提高专业与专业群服务地方、适应产业、满足企业的匹配度与适应性,提升专业品质与竞争实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与区块链微证书制度配套的“微教学”,有利于促进粗放型教学向精细化教学转化,将原有大而统一、整齐划一的套餐式教学模式,向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转变。通过“靶向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具体问题。教学模式的变革,促使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在微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组织、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因自主选择而参加的区块链微专业学习,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因需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模式也更多地因“微学习”的多样性、灵活性而彰显“学生客户”的主体地位。同时,这种“化整为零”的教学模式,适应当下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思维习性与学习习惯。
(四)实现1+X证书同等效力的中介凭证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目的是建立学生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据此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1+X证书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区块链微证书,是高职专业目录里没有或者是第一专业不能学、需辅修第二专业才能获得的证书,是新业态区块链微专业的数字化文凭;学生参与1+X证书试点,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证书学分进入国家学分银行。学分银行中的X证书学分和与X证书对应的新技术或新业态或新规范或新要求的课程模块学分共同组合成X区块链微专业学分。学生修完X区块链微专业全部微课程,获得规定学分取得的证书就是区块链微证书,这个证书是存储在区块链上,通过数字化呈现的证书。该证书是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有人员享受高职专科毕业同等待遇的学历证书,与高职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2]。
(一)概念释义
1.微专业
微专业是依据行业、产业新知识、新技能、新业态、新职业,同步、快速设计若干个短课时的微课程,通过集中培养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具备面向未来职业需求,且具有较强的职场竞争力的专业。它可以是某个专业群内辅修的一个或者是跨专业群辅修的若干个微专业。也包括为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公共微专业。
2.微课程
微课程是把2学分以内的,由1个教师独立承担的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由2个以上教师承担并共同完成的课程。微课程一类是与学生所学专业一致的“碎片化”微课程;另一类是无专业限定、相对独立,培养特定技能或扩展能力的微课程。
3.微课堂
与原有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堂是以课程学习小组形式组成的、师生多维互动的学习社区。它突破以往课堂的空间限制,呈现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自调试学习等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模式特征。在微课堂上,学生经教师指导在短时间里完成微课程中的某一专题学习任务,具有学习任务小,学习时间短的特征。
4.微学分
微学分是将1学分以上的课程分解为若干个模块课程,根据每个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时长赋予相应的低于1学分的学分。
5.微证书
微证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可验证、可改进的技术技能认证证书,是在教学实训过程中获取的一系列证据,是一次证明某一特定知识或技能的“咬一小口”的证书。
(二)要素逻辑关系
1.5个“微~”的逻辑关系集
微课堂为微课程提供充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类教学资源。所有微专业是由微课程组成的集合体,所有学生修完微专业课程获得的微学分作为获取微证书的证据。学生修完“1+X”证书课程的学分进入学分银行。微专业课程学分、“1+X证书”课程学分是区块链微证书学分的元学分。
2.区块链微证书的因果推理
高职辅修专业面临开设难、学生取证难的问题,需要设计微学分的微专业课程体系来解决。高职主修专业的整学分制缺乏灵活性,传统思路的教学安排使新业态的新知识、新技能融入教学过程迟缓。微学分模式正是基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改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区块链教学平台辅修微专业。微专业分成3~5门微课程,每门微课程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细分为若干个微课堂。学生获得1+X证书学分及微专业其他必要的课程学分即可获得区块链微证书。区块链微证书制度设计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三、微时代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职存在紧缺专业空白点,需要区块链微证书来截长补短
有条件的本科院校一般通过开设第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班的形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辅修第二专业的通道,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不仅很少设辅修专业,而且还存在诸如标准化工程、虚拟现实等紧缺专业设置空白点的问题。“1+X证书”试点设计也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设有与证书相对应的专业才能作为试点院校。这样一来,即使高职学生学有余力,也不能辅修自己喜欢的第二专业。由于高职教育专业目录中没有的专业不能参加1+X证书试点,加之高职院校也少有标准化工程、虚拟现实等紧缺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高职学生想通过主修专业课堂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技能非常困难,辅修更不可能。因此,以教育部已经公布的两批16个试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基础,国家学分银行等主管部门与试点的“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合作,以学校已有的高水平专业群为基础,以高职专业目录中没有的专业或者近两年才增补的专业为对象,在开发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构建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微证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辅修第二专业的通道,并在区块链上予以记载,供用人单位识别。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旧路径对比如图2所示。
图1区块链证书设计逻辑关系
(二)新业态知识技能在主修专业课堂传播不畅,需要以微课堂、微课程、微证书予以补充
我国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代产业发展迅猛,从基础架构、核心技术形成,到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初步构建,大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业态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建设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职院校又不能及时培养和补充。以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为例,2019年10月发布,人工智能等9个增补专业2020年招生,2023年才有毕业生。由此看来,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代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急需的相关技术技能人才有3年的供给空档期。区块链微证书提供了在特定领域快速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方法,因此,高职院校需快速抓住新兴市场的机遇,通过微课堂、微课程的形式,将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专业知识技能嵌入高职学生主修专业之中,开发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区块链微证书,以有效解决新业态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急需人才供给的空档问题,为新业态企业及时培养输送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微课程、微课堂、微学分、微专业、微证书聚类关系如图3所示。
(三)突破“1+X证书”同等待遇的瓶颈,需要区块链微证书作凭证
微证书帮助高职学生在招聘过程中脱颖而出,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4月、9月教育部职成司分别发布了关于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方案发布和试点工作同步进行,试点工作快速推进。但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哪类文凭、什么职称具有同等效力并享受同等待遇,目前政策尚不明确,用人单位也没有执行的依据,这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1+X证书”的认识,并因此影响试点工作的推进[3]。而区块链微证书是基于“1+X证书”的数字化虚拟文凭,是存储在区块链上点击就可以查看的证书,是证书持有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的有效凭证。区块链微证书因为对雇主和雇员双方都有裨益,因此,也更容易引起那些希望毕业后进入某个特定行业的学生的高度重视。微证书以其“金块式”设计实现特定学习目标,能及时解决学生入职面临的问题,因学生喜爱而推广快。这个更现代化的、与新技术相关的微证书,让技术技能更好的毕业生进入企业承担新业态岗位入门级职务工作,学生胜任、企业满意[4]。
图2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旧路径对比
图3微课程、微课堂、微学分、微专业、微证书聚类
四、高职区块链微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
(一)编制区块链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其课程体系
区块链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可以是与主修专业配套的独立制订的方案,也可以是主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子方案。微专业课程体系至少包括理论支撑、技术与方法、实务实战3个模块,每个模块再细分为至少若干微课程,每个微课程可再细分为若干微课堂,每个微课堂有若干知识、技能点。微证书课程体系由一组以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业态为基本内容的微课程组成,代表特定行业领域的一组前沿重点知识技能。微证书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在获得主修毕业证书的同时,在主修专业以外的领域获得一个新的微专业证书。普渡大学开发了数据情报、新媒体写作等15个微证书供学生选择。学生完成修读课程的结果将记录在官方成绩单上。从学期开始到微证书的最后一门课程结束为止,形成微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二)建设微课程资源
确定微课程资源建设的体系架构、制作规格、资源整合方式,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微课程建设的标准、规范、示例,确保微专业教学质量和微证书的含金量[5]。微课程资源体系一般由微课堂、微项目构成,通过几个微课堂讲授清楚一个新技术、新工艺的来龙去脉和核心价值,并附加以必要的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微教学来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技能。课程内容要体现全球范围的知识、技能状态、前沿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按碎片化原则重新梳理知识技能点,重新设计、串联,合理安排和分配8~15分钟之内的知识技能点和测试测验题目。一门微课程可拆分成若干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微课堂。一个微证书须要建有不低于3门微课程、15个校内外技能大师合作开发的微课堂组成的微课程资源池供学生选择。学生在教室、掌上课程空间、VR实训室、实训车间等,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微课程并取得微学分。
(三)构建“新技能型”教学创新团队
聘请学校和企业掌握新业态、新模式资源的专家、技能大师作为区块链微专业的双带头人,校企共建微专业“新技能型”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中至少由3个以上微课程负责人牵头,编制微课程教材提纲和课程制作脚本,确定微课堂主题和知识点,完成微课程教材出版和数字化课程开发。在此基础上召集学校、行业、企业的若干个微课堂授课专家、技能大师,开发建设具体的微课堂,并按微证书培养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授课。双带头人共同主持编制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微课程标准,建设微专业“新技能型”教师发展中心、微专业实训基地,制定微专业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微证书发放办法,形成完整的“微证书”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确保微证书的教学质量。
(四)建设区块链微专业虚拟仿真等技能项目实训基地
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两类区块链微专业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类是与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智能财税、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1+X证书试点对应的区块链微专业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另一类是与标准化技能、5G、人工智能等对应且目前高职专业目录中没有或者近两年新增补的高职专业开设的区块链微专业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些中心和基地为开展区块链微专业实训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训中心或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训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针对新业态产业设备成本高、难度大、短缺的现状,建设仿真度高、体现互动的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标准化技能、5G、人工智能等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以便捷地支撑开展区块链微证书实训项目教学,保证微专业技能训练效果。
(五)实施“育训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微课程、微课堂教学法,以便捷、快速的呈现新业态、新模式的方式,方便学生用微时间、微空间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从传统讲授型教师向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操练技能的导演型教师转型。部分课程、课堂开发成资源共享、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区块链教学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践行育人与培训一体化的“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育”使学生有效地认知技能,提高自信、沟通、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训”在技能操练中帮助学生拓展直接就业技能。实施在线教学和线下实训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更有效地把学生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层次、高端学习。
(六)搭建区块链教学平台
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和1+X证书试点专业群,建设区块链教学平台。区块链教学平台具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区块链教学平台,在区块链上存储主讲教师、信息标准、课程教案、课程录像、课程作业、课程测验、课程考试等内容的基础上,解决教师通过平台提取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实训,并记录教学全过程的问题。二是通过区块链教学平台,搭建学生修读辅修微专业课程流程体系。平台实时记录和了解学生辅修微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训状态,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线上学习日志,记录学生选课、学习、模拟训练、实操、作业、讨论、测验、考试等全部过程。三是通过区块链教学平台,为学生生成一个以区块链哈希作为编号的独一无二的区块链微证书。通过区块链教学平台,学生能够清楚、容易地了解微证书的课程结构和衡量标准,了解自己必须做什么才能获得微证书。学生需要提交获得微证书所有必要的学习证据才能获得区块链微证书。
(七)设计成效评价标准
区块链微证书的评价涉及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微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新技术双师队伍建设、学生知识技能提升及获得X证书情况等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结合微专业特点设计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变性和时间戳功能,在区块链教学平台成效评价区,验证微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水平、微课程与教材建设水平、实训环境与资源建设水平、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学生知识技能提升及获得X证书等级等,以此评价区块链微专业人才培养绩效。
在此基础上进行柯式评估模型分析。该分析分学生反应、学习效果、行为改变、产生效果等四个水平,分别对应专业课程体系、微课堂与微课程、师资与实训条件、新知识技能与1+X证书认证。微证书体系依托专业,微学分体现学习的可持续、可衡量、可转换、可认证等特点。因此,区块链微专业是一个依托主修专业,由微课程、微课堂集成的,旨在构建先进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辅修专业证书设计,并以此形成的进阶式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基于“学分银行”的微专业证书制度,开辟学生辅修微专业通道,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图4 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5个微~”进阶式评价体系
注释:
①哈希,英文Hash,散列,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
参考文献:
[1]Wellesley R.Foshay,Judith Halc.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of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to Corporate Certifications[J].TechTrends,2017,61(1):71-76.
[2]杜沙沙,蒲梅.学分银行理念下“1+X”证书制度:内涵阐释、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44-49.
[3]覃川.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04.
[4]Acree,L.(2016).Seven Lessons Learned From Implementing Micro— credentials. Raleigh, NC. Friday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t the NC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d work,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i.ncsu.edu/wpcontent/uploads/2016/02/microcredentials.pdf.
[5]Nguyen,T.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Learning: Beyo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Fu⁃ ture Horizons[J].The MERLOT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15,11(1):3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