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探索
李静,鄢小平,季欣
摘要:中国的学分银行制度具有多样性,其中,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学分银行制度是代表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的核心与精髓是以框架作为衡量标尺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本文以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制度作为典型代表案例来具体解释说明其运作机理:通过学习成果框架,为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设立统一标准;通过认证单元,将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行业领域操作化,使知识、技能和能力表现为具体的行业标准。基于学习成果框架和认证单元标准,各类机构提供的各种学习成果,例如课程、微课程、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可以有统一认证标准;在机构成果认证的基础上,个人多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实现在学分银行的积累和不同机构之间的转换。这种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学分银行制度为个人实现多渠道提升能力水平,提高岗位胜任力,以及终身持续学习成长提供了创新性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学分银行;岗位胜任力;资历框架;认证单元
收稿日期:2017-10-28DOI:10.13425/j.cnki.jjou.2018.01.009
作者简介:李静,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终身学习政策、终身教育政策学分银行制度研究;鄢小平,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常务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管理、学分银行研究;季欣,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政策制度、学分银行、软件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开放大学2016年度一般课题“学分银行基本要素与术语究”(G16A0076Y)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步伐越来越快,行业所需人力资源的内涵、外延都在发生变化:由适应流水线的同质性的人,向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人转变。虽然很难预测哪些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哪些新的职业将要产生,但可以预测的是,职业的死亡与诞生都处于快速迭代中。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结构性失业已经无法通过传统的教育规划和人力资本理论解决,所以在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倡导通过持续的培训与学习解决就业问题。[1]
生产力的变革,引发国民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导致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发生质变:没有人能够依靠学校的正规教育走完一生,多渠道、多阶段学习,构建适应岗位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是生存必需。并且,信息技术革命也为提供低成本、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学习成为个人生存的一种状态,而不像工业化时代只是个人的一个阶段。
这向传统的教育治理体系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变革那些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单一的教育标准、单一的课程内容、单一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及单一的教育成果等要素,提供一种涵盖终身的、多元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及多样化教育成果形式的教育管理制度。
学分银行制度就是终身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探索,它试图为个人学习者整合多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使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可以互相替代(例如,培训课程替换学历课程)、不同水平的学习成果可以有序衔接(例如,中高职本科课84专题研究•资历架构与学分银行2018年第1期程可以相互衔接),从而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一套集学习成果存储、积累与转换的教育管理制度。
我国国家政策层面也已经关注到资历框架制度、学分银行制度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10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指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国家资历框架”。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明确了“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可见,相关理念已经进入官方话语体系,现在需要的是更加务实的实践探索。
实际上,我国学分银行的实践比国家政策开展得早,并且一度形成了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制度模式,以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为代表;第二种是协议式制度模式,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代表。前一种模式涉及标准体系的构建;后一种模式主要是各颁证机构之间成果的认定规则的协商。但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建构统一学习成果衡量标准比协议式方式更利于多种利益相关方的质量标准统一,节省相关方之间的协商成本,提高效率,因此,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也在考虑构建资历框架的方式。
不过,虽然学分银行的实践内容丰富,但整个社会,从政策制定机构、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到个体学习者,对学分银行仍然一知半解的多、熟悉通透的少。鉴于此,本文旨在阐明以资历框架为基础的学分银行制度模式,以为后续的政策制定以及实践提供参考。
一、 理念构想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终身教育管理制度,它试图解决目前教育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不联通、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问题,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为终身学习服务为宗旨的设计理念。[2]
1.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在工业化时代,对流水线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可以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保持在同一水平,减少残次品。这种方式用于教育,其假定的前提就是培养同质化的流水线上的劳动力,是把人当成机器的表现。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将人从流水线上解放下来,教育需要重拾人本主义,关注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差异性,教育的治理体系要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也就是说,要为每个人在其想学习的时候提供低成本的、泛在学习的可行性。当MOOC以及众多学习平台使得教育资源得以前所未有地开放,学分银行为这些开放的资源提供了一个质量衡量的标尺,并且为所有符合质量的资源进行标注,从而为个人持续不断地、有序地、泛在学习提供制度上的安排。
2.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旨在改变传统的教育工厂的人才培养方式。现有教育教学制度以教师、学校为中心,实行单一的教学标准、批量生产同质化的学生,是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的教育方式。不过,这种抹杀个性和创造力的方式却不适合未来的信息社会,学分银行制度融入互联网的标签化理念,通过将课程作为成果单位,解决现有“学校—专业—课程”文件夹式的学习路径,变成“课程—专业—学校”标签式的学习路径。课程学习成果可以根据所属专业、所属学校来组成标签,不需要必须属于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才可以学习课程,从而解放目前学年学分制必须要全部课程修完才可以获得毕业证明的僵化问题,实现“课程学习—工作实践—再课程学习”的终身学习循环。
3. 为终身学习服务
终身学习是对时代的回应,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工作和养老三个阶段的工业社会的传统观念,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快速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学习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学习将不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状态。学分银行制度为学习者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种获得学习成果的可能,让学习者自由、灵活地进出学习状态与工作状态,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一种制度安排,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提942018年第1期专题研究•资历架构与学分银行供落地的抓手。
二、制度内核
1.资历框架与学习成果框架的关系
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学习成果的认证模式: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基于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的制度模式[3],一种是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协议式制度模式,最后一种是韩国的学分银行制度模式。[2]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学分银行制已经开始考虑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资历框架来进一步推动业务的发展①。因此,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学习成果认证模式几乎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促进人力资源流动的主流模式。
在资历框架的构建中,其基本对象是“学习成果”。所谓学习成果,各国、各地区定义大同小异,基本要义都是要承认个人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能力的价值,通过资历框架确定的结果为前提的理念,基于统一标准,使不同类成果之间实质等效,可以相互替代。具体来说,学习成果可以理解为“通过经历、实践、研究或授课,成功完成一个预期目标后所掌握的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技能、能力或行为的总和”[4]。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例如邮政行业、社工行业等)、不同的级别(例如本科、专科层次)、不同的类别(例如正规、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的)。
当然,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因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有三种模式:标准统一型资格框架②模式、标准辅助型资格框架模式、参照型资格框架模式。[5]标准统一型模式的特点是资历框架和标准体系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例如英国的资格与学分框架;标准辅助型模式的评价标准与资格框架没有严格从属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例如新西兰的资格框架③;参照型模式本身无标准,也无等级名称,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框架的参照标准,例如欧盟资历框架和东盟的资历框架[5-6]。
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学习成果框架,本质上和资历框架是一致的,遵循的理念、构建的指标以及指标等级描述标准都参考了资历框架的元框架———欧盟资历框架。之所以没有用资历框架,而用了学习成果框架这一名称,是为了规避可能因资历框架管理归属带来的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如果不考虑框架的归属问题,那么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框架与一个国家的资历框架或者跨国的地区联盟框架实质上是一样的,故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框架可以作为资历框架的代表。而以学习成果框架引领的学分银行制度是借鉴了标准统一型的资历框架模式的一种终身教育管理制度。
2.学习成果框架
学习成果框架通过对学习成果知识、技能、能力的等级描述,为各级各类学习成果提供共同参照系,使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得以互认与转换。[4]也就是说,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是学习成果的描述指标,通过对学习成果框架中不同等级在这三个指标方面的复杂程度,以实现区别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不同等级。
在总体框架与欧盟资历框架、东盟资历框架具有对应关系的前提下,国开的学习成果框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建设。首先,在框架等级上的对应关系方面,如图1所示,国开的学习成果框架是10个等级,对应欧盟和东盟的8级资历框架。但国开的学习成果框架从初中毕业开始,不似后者从小学级别开始。同时,考虑到中国情况,细化了成果等级。具体来说,细分为三个阶段:(1)高中/中职阶段,拆分为一年级、二年级、毕业;(2)高等专科学校和高职院校有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区分,教学成果有差别,故高专/高职细分两年制和三年制;(3)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是“毕业证+学位证”的双证制度,而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如果不申请学位,就只有毕业证,基于这一情况,将本科级别细分为没有学位的7级和有学位的8级。
其次,在等级描述指标的内涵界定方面,国开学习成果框架采用了欧洲资格框架的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并增加了技术性知识,技术技能、沟通和表达技能,判断力能力几项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鉴于知识、技能和能力都是抽象概念,欧盟并不在知识论范畴内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下定义,而是巧妙地用“在欧盟资历框架内”(in the context of EQF),以人们头脑中对这三者的通识理解为前提,用其涉及的属性来描述而不是定义它们。欧盟将知识解释为事实性的或理论性的,将技能操作化为用脑认知和动手操作,将能力用权责统一
图1欧盟资历框架、东盟资历框架、国开学习成果框架等级对应关系[6]
表1欧盟和国开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维度比较[6]
表2欧盟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知识、技能和能力维度关键指标和区别[6]
(即自主性与责任性相匹配)来让人有所感觉。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开的学习成果框架几乎是欧盟资历框架的直译版本,这也使得二者之间的对接更具有可行性。
最后,框架各等级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上都有明确的、互不重叠的关键指标,使得框架资历级别间具有根本区别。[6]从在他人的监督下执行简单任务,只掌握一般性的知识,到逐渐独立自主地、甚至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认识的能力和前沿知识,资历框架对每个等级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都做了明确的表述,见表2。
4. 认证单元
如前所述,资历框架是知识、技能和能力操作化的第一步,不过,对资历框架水平,关于知识、技152018年第1期专题研究•资历架构与学分银行能和能力的描述仍然是抽象的、不可落地操作的。如要完成最终落地,就要建立资历框架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应用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认证单元,一个将知识、技能和能力应用于具体行业场景的基本认证标准。所有的认证单元都包含学习结果、评价标准、学习成果框架等级和学习成果框架学分等要素,用以标识该认证单元的基本内容。[4]
认证单元并不神秘,关键是如何将知识、技能和能力在具体的场景中表述出来。由于行业专家、企业等用人机构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因此他们最有资格提出行业的用人标准。同时,由于行业内容的差异、新兴行业与成熟行业的成熟度等原因,各行各业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制定认证单元。代表性的制定方法有典型工作任务法、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法和行业专家研讨会等④。对于大多数行业(无论是比较成熟的,例如邮政行业,还是新兴的,例如养老行业),都可以用典型工作任务法,以梳理岗位、流程开始,整理出不同岗位、不同水平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于新兴的使用物联网的行业,例如物流行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法在囊括行业所有节点方面具有优势;所有行业制定认证单元都可以使用专家研讨会,来提炼总结行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表3展示了邮政行业的一个认证单元。其中,表中最需要专家智慧的部分就是学习结果和评价标准的拟定。学习结果阐释了在具体的行业中(例如邮政),知识、技能和能力在大学本科水平(学习成果框架7级)所应达到的要求;评价标准则对应每一条学习结果提供评估、检测标准。如果学习者能够完成评价标准中的内容,就表明他/她已经具有了该模块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每一条学习结果必须对应不少于一条的评价标准。例如,在表3中,对于学习结果的第3条“掌握营销活动中常用的市场调查技术,包括抽样设计技术、问卷设计技术等”,评价标准第3条用“根据市场分析与调查的目的、条件,选用合适的调查技术,完成市场调查的抽样设计、问卷设计”来衡量。如何阐述学习结果以及如何选择评价标准,是各行业专家的智慧体现,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此两项的内容都需要及时进行修订。
三、制度运行
1.关键概念辨析
理解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机理,必须区分几个易混淆概念。这些概念看似相近,但实质内涵以及功能定位、实施主体差别甚大,必须加以区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学分银行的定位以及运行机制。
(1)教育提供者的学习成果与教育获得者的学习成果。教育提供者是指有资格授予学习者学习成果证书的院校、培训机构、社会团体、个人等。在学分银行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保证质量,学分银行把教育提供者锁定在具有公信力的颁证机构身上,即那些能够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水平评价证书、等级考试证书、岗位培训证书、大赛获奖证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威机构。相应地,学习者符合了颁证机构的要求,会获得该机构颁发给个人的学习成果证明,即带有个体属性的毕业证书、培训证书、技能证书等。
表3认证单元举例(邮政行业)
资料来源: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邮政行业学习成果认证单元》之“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证书(中级)”(与原表有简略)
(2)认证与认定。认证与认定,一字之差,但其所指内涵、所涉主体是完全不同的。认证是学分银行对其提供的学习成果(例如,课程或者资历)依据一套公认的标准———学习成果框架和认证单元———作出合格性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保证颁证机构提供的学习成果的质量,另外一个是保证各个提供者提供的学习成果具有实质等效性,从而打破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的技术壁垒。
而认定则是颁证机构基于学习成果认证的结果,对其他机构的学习成果予以承认和认可的行为,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转换,促进人力资源流动的便利性。认证和认定共同完成人力资源的流动,前者提供一致性标准,实施主体是学分银行;后者依据标准使人力资源流动起来,实施主体是颁证机构。
2.学分银行运行机理基于“学习成果框架和认证单元标准”这一制度内核,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了一套围绕学习成果的业务链。之所以是一套,而不是一条,是因为国开的学分银行制度主要有两大端到端的流程:首先是基于制度内核的机构学习成果认证,然后是基于机构成果认证基础上的个人成果的积累与转换(见图2)。这不是前后相接的流程,而是两条并行的流程,因为他们针对的是不同的用户。认证流程针对的是机构用户,即那些持有学习成果的颁证机构,目的是为了保证被认证成果的质量,以树立学分银行认证的公信力;积累和转换流程服务的是个人用户,目的是真正实现为个人终身学习提供管理和服务,让个人的各种成果可以在不同机构间进行流转和使用。
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的基础工作,解决的是机构学习成果是否可以进入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名录的问题(见图2)。学习成果名录是一个数据库,里面记录着每一条机构学习成果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当中,有三条和个人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直接相关。它们是:(1)该机构学习成果对应的学习成果框架等级,(2)该机构学习成果含有的认证单元,(3)该机构学习成果被哪些组织或者机构认可。有了这三个信息,个人才可以更好地选择课程,顺利地实现个人学习成果的有序积累和不同机构之间的转换。
图2学分银行运行机理
个人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是学分银行的服务内容,解决的是学分银行如何服务于个人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问题。现阶段,积累与转换是学分银行的主要业务,它依赖机构学习成果的基础认证工作的进度,因此,每个领域的个人学习成果业务的开展情况都不尽相同。
3.教育提供者的学习成果认证
学分银行认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符合学习成果框架的等级要求,可以对应到学习成果框架的相应等级上;第二层是机构的学习成果不仅对应了相应的学习成果框架等级,更有相应的认证单元对应。有了对应的学习成果框架等级和认证单元的机构学习成果,说明其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已经被权威行业协会或者企业认可,从而学习者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学习,学以致用的效用更高。因此,学习成果名录是连接行业需求、培训机构课程供给、学习者学以致用的枢纽,是人力资源供需的展示平台。机构学习成果是否进入学习成果名录决定着他们的课程是否被行业认可,是否有学习者愿意付费学习。
为了开发出能够被学分银行认证的课程,需要行业、培训机构、教育机构通力合作。行业负责主导制定行业的人才标准,用认证单元的方式模块化展示;培训机构、教育机构根据认证单元组合成新的课程作为学习成果,当被学分银行认证后,就可以存入学习成果名录,供学习者查找学习。认证单元是标准,学历课程与培训课程是根据标准做出来的学习成果,相互关联的学历课程最终组合成了学历的一个专业,同样,相互关联的培训课程最终组合成了一个证书。因为都是基于同样的认证单元,证书所涵盖的课程内容可以与专业中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替代。
认证单元的开发由行业主导,理想情况是整行业开发,我国香港地区采取的是这种策略。但这种策略有两个难点:一是整行业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是对于某些新兴的、正处于成长期的行业,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见行业里到底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故整行业开发浪费的成本可能比较大。基于这些考虑,国家开放大学采用了一种切片式开发认证单元的方式,即根据行业需求,优先开发最迫切的学习成果对应的认证单元,然后拓展到全行业。例如,邮政行业根据需求、难易程度,优先开发邮政营销岗位证书(初、中级)对应的认证单元,并形成相应的本行业的证书培训课程以及国家开放大学学历课程(专、本科),即通过认证单元这个标准,实现学历课程与非学历证书两类学习成果的双向融通(见图3)。
图3邮政营销岗位证书(初、中级)与国开相关专业课程(专、本科)融通示例
资料来源:邮政行业在国开学分银行2017年认证单元培训会上的报告
切片式开发认证单元之所以能达到全行业开发的科学性,是因为在开发之前,关于该行业的行业结构已经被梳理出来,从而,各个等级应具备的人才知识、技能和能力标准也能够清晰表示出来,人才的能力标准并不会因优先开发某个等级而产生漂移。因此,机构学习成果的认证,基本上需要如下步骤:
(1)梳理行业结构表;(2)开发某个学习成果对应的认证单元;(3)根据认证单元开发学历与非学历课程;(4)学分银行认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课程;(5)制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对应关系(如需要)。
如图3所示,根据认证单元1、2、4、6,开发出学历课程“营销管理”,根据认证单元3、6、8开发出学历课程“客户关系管理”等;同时,根据认证单元1-n也可以开发出营销岗位证书(初、中级)的培训课程。学历课程与非学历课程之间,通过认证单元,实现转换和替代,不仅减少个人学习者的重复学习,更重要的是,不论从哪个渠道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都是符合行业需求的,都是可以学以致用的。这就是学分银行认证机构学习成果的意义所在,即让行业主导人才需求,教育培训机构根据行业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架起桥梁。
5. 教育获得方的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
个人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业务是学分银行制度运行的最后一公里,即前述内核标准的建立、对机构学习成果的认证,都是为了服务于学习者个人知识、技能、能力的积累或者转换。个人持有的任何学习成果证明都可以存储到学分银行,如果该学习成果对应的机构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名录中,那么,个人学习成果就可以进行积累;更进一步,如果该机构学习成果被不同的组织机构接受认可,那么个人的学习成果就可以在这些组织之间依据相应的规则进行转换。例如,一个邮政储蓄所的业务经理在工作期间参加了邮政集团的内部培训,并得到“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证书(初级)”。因为邮政的该证书已经通过认证单元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科课程实现了融通,并记录在学习成果名录中。因此,该业务经理如果报读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科,就可以到学分银行开具个人学习成果的转换证明,以“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证书(初级)”证书兑换“市场营销学”“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邮政业务销售技巧”“邮政业务与管理”“邮政业务市场开发”“邮政大客户开发与管理”6门课程的19个学分,从而避免了重复学习,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是两条并行的轨道,同时为个人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服务。对于积累,理想情况是,如果学分银行认证的成果与院校的毕业证、学位证在相同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具有相等效力,都能得到行业和企业的认可,那么,未来个人在多渠道提升知识、技能和能力后,就可以凭着学分银行出具的相关课程结业证明,以向企业表明自己具有岗位需要的相关能力。这是学分银行积累的拓展应用,但它与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课程证书的认可,以及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都有关系。
四、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以资历框架为引领的学分银行制度是以学习成果框架(资历框架)和认证单元的有机结合为内核,对各级、各类、各领域的机构学习成果依据“学习成果框架+认证单元”进行等级认证,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持有的相关学习成果进行积累与转换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创新型的制度设计,很多问题需要人们的智慧。
1. 学分银行制度依赖教育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改革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采取的是试点先行的发展策略,缺乏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和统一规划。同时,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又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常因体制机制障碍不能整合成共同利益。在学分银行的实践中,跨部门、跨组织、跨地域的协同十分困难。在国家进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未来教育治理结构的设计将极大地影响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可行性。
2.互联网+学分银行制度是制度运行的时代要求
由于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是基于千万个认证单元以及认证单元组合起来的学习成果,其从诞生之日就具有天然的互联网因素。而且,随着开放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统领。如何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学分银行制度、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为学习者提供服务,是时代向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者提出的要求,不可不思考。
2. 适应中国国情的学分银行制度需要持续的实证研究支撑
中国的学分银行制度是一个创新性的制度设计,虽然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但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要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这需要科学的实证研究一直伴随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目前,关于学分银行制度的研究多属于宏观论述,检验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不足,未来需要更多的科学实证研究来总结、引领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
总之,学分银行制度是一场新时代的系统性教育体制变革,涉及了众多利益、体制结构、时代要求等问题,要依据不断的科学研究来稳步推进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从而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机平衡。
感谢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领导和同事,没有他们的详细解释、资料分享及思想碰撞,作者无法形成对学分银行诸要素的准确认知,也无法形成此文。他们是:李林曙、卢玉梅、高洁、李令群、李孚嘉、安涛、孔磊、王延华、郭燕飞、孙静怡、靳嵩、王丽娜。
注释:
①来源于“2016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和学分银行系统学术论坛”奇永花《韩国的学分银行:经验和未来发展》的报告。南京:江苏开放大学。552018年第1期专题研究•资历架构与学分银行
②本文遵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提法,将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翻译为“资历框架”,除非引用的原文为“资格框架”,为尊重作者原意,仍沿用“资格框架”的提法。本文中“资格框架”、“资历框架”等同。
③关于每种框架模式的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见参考文献[5]。
④关于这些方法的总结,来源于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标准研发部组织的关于认证单元制定的内部培训会。
参考文献:
[1]王默,范衍,苑大勇.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72-77.
[2]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报告(未公开发表)[R].2015.
[3]ETF,CEDEFOP,UIL. Global inventory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M].Hamburg: 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2015.
[4]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认证单元制定及应用指导手册———适用于行业领域(修订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
[5]卢玉梅,王延华,孙静怡.从资格框架看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中学习成果框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36-41.
[6]张伟远,谢青松.资历框架的级别和标准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7(2):75-8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Based Credit Bank System
LI Jing,YAN Xiao-ping,JI Xin/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The patterns of credit bank in China are diverse. Among them,the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based credit bank is a typical one,a learning outcome management system,whose core and essence is taking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s the yardstick. Taking the credit bank of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as a typical example,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based credit bank. It establishes a unified standard for the knowledge,skills and competence acquir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by means of the learning outcome framework,and makes them operationalized in the industry through the certification unit so as to present them as the specific industrial standard. Based-on the learning outcome framework and certification unit,there will be a unified certification standard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provided by different agencies,such as courses, micro-courses,skill certificates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s. In addition,the personal learning outcomes from multiple sources can also be accumulated and transferred among different agencies. The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based credit bank provides an innovativ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individual's competence improvement from multiple sources,post competency improve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Key words: Credit Bank; post competency;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certification unit
责任编辑 冯丽樱